English

“不守规矩”的宋子文

2000-04-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卞树勇 我有话说

宋子文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风云人物。抛开宋氏家族的两朝“皇亲国戚”身份不论,单就他个人在中国政坛上的大起大落而言,也为世人所注目。正如人们所熟知的,自1923年追随孙中山后,他先后担任中央银行行长、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乃至蒋介石政府的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等职,都是以善掌财经著称于世的。但他的一生却又与中国外交有着一段重要的渊源,以非职业外交家的身份跻身外交界达八年之久,且迭经大事。

1936年,宋子文作为“和平的使者”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曾发挥重要作用,展示了他的外事才能。抗战爆发后,为了获取更多的外援,鉴于宋子文早年的经历、他在从政中显露出来的诸种素质与能力,加之他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蒋介石派遣宋子文以其私人财经代表身份赴美,专门负责接洽美国援华事宜,进而负责对美外交,再进而出任中国外交部长,综揽外交事务时间达五年之久。

不按外交程序办事,喜好个人外交,是宋子文开展中美外交的一大特点,也是他作为非职业外交家特有的一种行事作风。巴巴拉·塔奇曼曾这样描述过宋子文:“他运用了一切可以想象的接近罗斯福总统的渠道,其中包括詹姆斯·罗斯福、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等不计其数的人,这些人被他的令人难忘的说服力所打动,答应把他关于各种形势无可挽救的信件转交给罗斯福总统。”

宋子文通过建立这种个人的外交“关系网”,神通广大地建立了各种渠道,常常不经过正常的办事程序而将中方的建议、要求等各类文件以各种渠道直接上达罗斯福总统,再由总统下令有关机构执行某项政策,达到了直接联络与沟通中美最高决策者意见的目的。事实上,除了宋子文个人行事风格的因素之外,正是美国政府本身机构上存在的问题,以及美方对华亲善的若干“管道”人士的活动等多种因素促成了宋子文的这一行事作风。但宋子文这种直接与总统对话以间接指使美国行动的行事作风却严重破坏了美国的规矩,美国国务院和军部等机构对此不胜其扰,也大为不满。

1941年10月,蒋介石发给罗斯福的一份电文,曾在三天之内分别由三个方面汇送到国务院:一是经由宋子文呈送罗斯福的;二是由海军参赞麦克休(此人与宋氏家族关系密切)呈送海军部的;三是由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呈送陆军部的。其中竟然没有一份是按正常外交程序由驻华大使馆呈送的。为此,美国国务院政治顾问郝恩贝克就此询问中国驻美大使胡适,胡回复说,大使馆也是由宋子文告以电文内容并给予副文的,并未收到该电。11月3日,美国国务卿赫尔训令美国驻华大使高思向中国政府建议,中国此后应按外交程序转送文件。曾奉命使华的美国副总统居里也经由时任蒋介石政治顾问的拉铁摩尔向蒋介石转告了国务院的不满:“不得不冒昧言之,凡致阁员之函电,经由宋子文先生转达,已引起不满,并有妨于正道也。”

美国海军部对宋子文的这种不按程序行事的作风更是不悦。由于美国军部与国民政府的关系一直是美国各单位中与中国政府最不融洽的,这使得宋子文争取军援的工作颇不顺利。为了实现获取更多军援物资的目标,宋子文着重对白宫进行了工作,结果有一次他拿到了总统办公厅一封指示陆军部长要满足中国要求的信。宋子文的这一做法,激怒了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他曾向人抱怨说:活到这么大年纪,在任何地方任何人要逼迫他行事都不行。

但美国国务院及军部等机构的不满,都并未能影响宋子文的行动。自从以蒋介石私人代表身份赴美,至罗斯福总统去世,宋子文可以说不负蒋介石之重托,较好地执行了蒋介石的意图。他利用罗斯福对中国的期望,不时向其施压,以满足中国对于美援的要求。抗战时期美国援助中国的计划中有多项计划就是经罗斯福总统直接下令实施的。在争取美援力争出席内圈会议及重开缅甸战场等问题上,宋子文也充分施展了这一外交手腕,为中国争得了不少权益。在宋子文的外交生涯中,他的外交作风对他外交工作的开展确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的。

“不守规矩”的外交没有永远幸运地保佑宋子文。二战结束前夕,当听到罗斯福总统逝世的消息时,宋子文颇受震动。除了对这位“伟大的总统”表示怀念之外,宋子文更担心的是此事将对他使命的完成和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坏影响。毕竟“他致力于培养同罗斯福的关系已有四年,如今他要和新总统打交道,又得从头做起”。培植同罗斯福的关系,是宋子文在战时开展外交工作尤其是对美外交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罗斯福的友好关系,不仅便利了宋子文开展外交工作,特别是发展与美国的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进了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这也是宋子文在战时能取得诸项外交成绩的一大因素。随着罗斯福的去世,宋子文的“不守规矩”也同样去世了。但历史记住了这一切,毕竟,他曾经辉煌过。

(《宋子文传》,杨菁著,收入“民国外交官传记丛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16.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